9月2日消息,蘇寧易購發布2019年半年度報告。報告顯示,截至6月底,蘇寧物流共投入使用46個生鮮冷鏈倉,覆蓋218個城市。此外,天天快遞在上半年完成7個自動化分撥中心的交付,并針對29個城市的分撥中心進行設備升級改造;同時完成了27個城市直營網絡的搭建和2146個末端網點的業務整合。
國內冷鏈物流開始逐漸進入廣大用戶的視野,伴隨著冷鏈物流熱度的持續高漲,不少巨頭公司在冷鏈上動作頻頻,冷鏈物流產業政策高度明顯提升,有望助推產業需求加速釋放。
▎冷鏈物流的核心不完全是"冷"
冷鏈物流是指為保持食品的品質或其他產品的效能以及減少運輸損耗,在其加工、貯藏、運輸、分銷、零售等環節,貨物始終保持一定溫度的一種物流運輸方式,由預冷處理、冷鏈加工、冷鏈儲存、冷鏈運輸和配送及冷鏈銷售幾方面構成,涉及冷庫、冷藏車、保溫盒、冷藏陳列柜等設施。
和傳統物流相比,冷鏈物流在每一個環節上對于技術的要求更高,資金投入也更大,已是國家重點扶持的領域。
事實上,冷鏈物流的核心不完全是"冷",而是"恒溫"--不同的的產品需要不同的保存溫度。
冷鏈物流需求較大的領域包括初級農產品、加工食品和醫藥等特殊商品。
▎產業鏈的梳理:
信息技術是關鍵,食品冷鏈獨占終端鰲頭。
上游:環保推動制冷劑更換、信息化技術升級
由于冷鏈物流行業的興起對制冷劑需求量迅速擴大,HFCs制冷劑因其環境友好的特性,使用比例正在不斷增加并且有趕超HCFCs制冷劑的趨勢。
信息化和互聯網技術也是冷鏈物流行業的重要的一部分,是提升其運營效率的關鍵。冷鏈物流在運行中會產生大量的數據信息,對這些信息進行高效處理是保障整個物流系統穩定運行的基礎。
無論是冷庫的建設、經營企業還是冷鏈物流企業,都需要開發一整套信息管理系統,尤其是非區域性的大型冷鏈物流企業,對于物流信息的標準化、統一化要求更高,他們往往也會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系統上進行大量的投入。
下游:冷鏈物流運營模式及終端需求
1.冷鏈物流運營模式及典型企業分析
縱觀國內冷鏈服務商,共有倉儲型、運輸型、城市配送型、綜合型、供應鏈型、電商冷庫型和平臺型等七種模式。
目前該市場的競爭者可以分為四類,分別是:傳統物流企業轉型、生產商自建自營的冷鏈部門、專業冷鏈服務商、國外冷鏈巨頭聯手國內企業設立的合資企業。
2.終端需求中食品冷鏈占絕對大頭
冷鏈物流行業的終端需求大體上包括食品冷鏈運輸及配送、醫藥冷鏈運輸及配送以及化工冷鏈等三大部分。
在冷鏈物流中,食品冷鏈的需求占絕大部分比重,接近90%;醫療以及化工冷鏈合計占比約10%。這10%中,九成左右為醫療冷鏈,一成為化工冷鏈。在全社會物流需求中,食品冷鏈物流需求占比為2.7%,醫療冷鏈需求占比為0.27%,化工冷鏈需求為0.03%。
▎冷鏈行業未來空間巨大:
14萬輛冷藏車、9000億市場。根據中國物流與采購網數據,隨著果蔬、肉類、水產品等農產品和疫苗等醫藥產品的市場需求不斷擴大,我國冷鏈物流迎來行業發展契機。
1.未來中國冷藏車產量將達到14萬輛
冷藏車作為冷鏈運輸環節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其產銷量逐年增加。中國冷藏車產量從2012年的0.85萬輛增加到2017年的3.38萬輛。
預計2019年我國冷藏車產量將達到5.67萬輛,2022年中國冷藏車產量將突破10萬輛。并預測在2023年中國冷藏車產量將增長至14萬輛左右,2019-2023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25.35%。
14萬輛車、9000億市場,冷鏈物流核心到底是什么?關鍵技術又是?
2.未來中國冷鏈物流市場規模將突破9000億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冷鏈物流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截止至2017年我國四川美柯制冷 冷鏈物流市場規模達到了2550億元,同比增13.33%,預計2018年我國冷鏈物流市場規模將突破3000億元,達到3035億元,較上年增加485億元,同比增幅達到19.02%。
據相關機構數據顯示,預測2019年中國冷鏈物流市場規模將突破4000億元,2020年中國冷鏈物流市場規模將突破5000億元,并預測在2023年中國冷鏈物流市場規模將增長至突破9000億元,達到了9150億元,2019-2023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22.26%。
2019-2023年中國冷鏈物流市場規模統計情況及預測
停車設備與冷鏈設備均呈現出低行業集中度特征,在政策刺激背景下,行業有望迎來發展期,優質標的將同時受益于行業規模擴大和市場份額提升雙重利好。
專家解讀,作為物流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冷鏈物流為易腐產品的流通奠定了基礎,例如,生鮮果蔬、肉類、乳制品、水產養殖產品和藥品等。
冷鏈物流屬于綜合性的行業,其中,冷鏈運輸、冷鏈倉儲和其他服務分別占比約40%、30%和30%。中國冷鏈物流行業的巨大機遇。
第一、冷鏈設施供應不足,地理分布不均衡,呈現巨大的增長空間;
第二、冷鏈物流設施有著廣泛的需求來源,且需求持續增長;
第三、目前市場較為分散,行業標準不理想,新技術將創造新的機遇;明確的政策支持將加速行業的發展。